2007年4月27日星期五

又发现一个牛人

刘国重 研究金庸的 http://blog.sina.com.cn/u/1258533427
那天宿舍夜聊跟一群人说金庸的很多小说都是政治讽刺小说,他们都大惊,完全不相信,说是扯淡。我感到十分不解,我还以为大家都知道了呢。我都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这一点的,大概从初三开始看金庸的时候就发现了吧,实在是过于明显。那时我虽然历史知识贫乏、政治经验不足,但是也能看出来东方不败、任我行、洪安通等等都有毛泽东的影子,现在发现大家都不相信,十分诧异。后来我说了不少证据,包括刚才说的,还有其它一些人物,还有《笑傲江湖》的后记,还有金庸的《明报》和他的政治洞察力,还有央视拍《笑傲》的时候网上的评论(说为什么先拍这个政治寓言?是不是有什么含义)。他们才相信了。今天想起来打算多搜集一点证据,结果发现了这个牛人。
这个人实在是渊博的很。我就举几个他说的例子吧,基本是跟政治和历史相关的,因为我感兴趣。跟文学相关的部分可以看他的文章。可能这些平时隐喻你都没注意过,但是如果是明眼人,应该一点就通:

1、慕容博和慕容复,对应的是台湾两蒋。这个我居然之前没发现,实在惭愧。

2、“八十年代《笑傲》旧版本,日月神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朝阳教”,而在三联版 中此三字已踪影全无。”太阳在那个年代代表了什么,不用我说吧。其实何必删呢?日月神教的名字已经够赤裸裸地影射了。

3、“未删的〈笑傲江湖。后记〉中金庸也有所表露。     以‘一统江湖’是对‘独霸世界(全球)’的映像为前提,书中许多东西都不难找到现实的对应物:少林像美利坚,武当似西欧,两方为盟友;     嵩山派指苏联,其他四岳分明就是苏联的东欧卫星国/仆从国。左冷禅对付华山派的手段是安插内奸,对泰山派是收买扶植代理人,对衡山派是利用内部矛盾消灭一部分同时也就削弱了另一 部份的实力,对恒山派则是武力恫吓与屠杀,其方式跟苏联的处理‘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出兵威胁波兰’极其相似。……     使‘福威镖局’林家‘灭门’的青城派则是指地区强权,小型霸权国家。(其实就是越南:刘岩注)     “冲虚道:‘少林派向为武林领袖,数百年来众所公认。少林之次,便是武当……五岳剑派在武林崛起,不过是近六七十年的事,虽然兴旺地快……’”(1159页)。”

看过这一段真是汗颜,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我当时就觉得五岳派有所指,但是居然没想到是社会主义阵营。

4、左冷禅为什么姓“左”?因为嵩山派是苏联。

5、“神医薛慕华——“薛”所“慕”之“华”者,华佗也。”

6、“苏荃——与蓝苹何其相似!四种水生植物,两样颜色("苏”之被浸染红色,是廿世纪的事)。”这个实在是汗颜了,虽然我早看出来神龙教主夫人就是江青,不过要是不看他的文章我一辈子都想不到名字居然有这么明显的联系。

7、小龙女和杨过就是陆小曼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陆小曼的昵称就是“小龙”“龙儿”等。

我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金庸牛,这个刘国重也很牛。

ps:再加上别人指出的一条:8、“以岳不群为代表的华山气宗与以封不平等人为代表的华山剑宗之间的矛盾,像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矛盾。”这个我当时看的时候没有感觉,因为不了解这段历史,前两天上课讲到50年代初,农业合作化历史,毛泽东认为应该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刘少奇认为先机械化后合作化……接下来我就不说了

注:本篇文章,纯属娱乐,爱信不信,看不懂也别问我,自己看历史书去。

2007年4月19日星期四

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是无助的

最近给家里打电话,母亲不在,听说是去看一位病入膏肓的旧交,我称之为徐姨的美丽女性。

从我记事起我们两家的交往就极多。她是父母亲共同的同事,心地善良,为人和蔼,我们一家都很喜欢她。她的女儿比我小一点,父辈们玩笑要把我们配成一对,因此要我叫徐姨“丈母娘”。不明就里的我就这样叫了好几年,直到懂得了其中含义、知道羞涩的时候才罢。

后来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居家搬到几百公里之外的一个县城,两家的交往才淡下来。然而父母亲和他们一家的情谊却一直没有减退,每当逢年过节的一通电话,我也能察觉母亲的语气同跟一般人寒暄时的有所不同。

直到前年过年我才又一次见到他们一家,她的女儿已成长为我所不熟悉的样子,也没有人再提起童年的玩笑。

今年早些时候听说徐姨生病来哈尔滨求医,住在我家,当时已经是胰腺癌。我后来看了在我家的照片,人很瘦,不复往年的神色。记得很小的时候在母亲单位里听一群妇女聊天,话题是体重,平日里我只知道父母的体重都是130多斤,就以为所有的“大人”都是这么重,听说徐姨只有八九十斤,十分惊奇,于是当我后来读到赵飞燕时,头脑中浮现的就是她。不料原来她的苗条是有疾病的缘由,恰如林黛玉之童子痨。

当日照片中的她已经面容枯槁,而今据母亲说已经发展成肝癌,半个月的时间内变得腹腔积水,全身黄疸,有气无力,不成人形,我都不忍心听到她如此的惨状。读《晚年周恩来》时知道总理最后瘦到只有六十斤不到,如同一副骷髅。而徐姨正是同总理类似的病症。

我没有目睹任何人的去世,前年外公去世前据说也是处于难以名状的痛苦之中,而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已经屡次地提起他的身后事,可外公自我记事起就拖着病体,因此当一个我曾经目睹其全盛时期的生命就要如残花凋谢的时刻,虽然不是任何亲属,反而觉得分外的沉重。我想不是临终前的惨状本身,反而是这种残酷的对比,最能让人唏嘘。

因此联想到未来还要经历无数起送别身边人的无情时刻,而且最终自己也要走上这一步,不禁百感交集。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网络淫秽色情为何屡打不绝

“4月12日,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的战斗号角吹响——十部门联合行动,在全国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行动。我国一直不遗余力地打击网络淫秽色情,近年来连续开展多次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网络淫秽色情的形势却依然严峻”。《人民日报》如是说。对此“全国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谈到,有四个原因:
一是网上淫秽色情传播问题有其一定的社会土壤。现实社会的淫秽色情等一些丑恶现象必然会在互联网这一虚拟载体上反映出来,包括现实社会一些违法犯罪人员利用互联网进行招嫖卖淫活动、组织淫秽色情表演等,都是现实社会淫秽色情活动利用互联网的直接表现。  二是境外互联网上大量的淫秽色情信息传播、渗透到境内互联网上来,有网民讲“境外网上黄源堵不住,境内网上黄风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三是互联网管理措施不到位、不落实。一些网上论坛、博客、电子刊物、点对点网络和影视网站管理失控,给少数不法分子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提供了网上传播场所和渠道;一些托管主机、虚拟空间、交友网站和网络聊天室成了网上藏污纳垢的场所;一些商业网站迎合少数网民低级趣味,刊登黄色信息,污染网络环境;一些互联网服务商见利忘义,为网上淫秽色情、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手机代收费渠道,非法牟利。  四是网上黄色、低俗信息迎合了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一些网站迎合少数网民低级趣味,频繁刊登黄色、情色信息,打法律、政策“擦边球”。
这几个原因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来。“社会土壤”和“迎合低级趣味”有什么区别?夹杂不清,不得要领。
按我的看法,原因就一条,人民需要色情。不要打击什么淫秽色情了,只是徒然创造了一大堆的网络警察岗位。(当然我不反对某些打击特定类型的色情,诸如儿童色情、涉及暴力的色情等等。)放手让色情业发展去吧,加一些低限度的监管就成。

附:人民日报报道
4月12日,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的战斗号角吹响——十部门联合行动,在全国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行动。
我国一直不遗余力地打击网络淫秽色情,近年来连续开展多次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网络淫秽色情的形势却依然严峻:2006年,公安机关共发现、删除互联网上淫秽色情信息6万余条,关闭淫秽网站2000余个,查处网上淫秽色情等违法犯罪案件7300余起。2007年4月5日至9日,全国公安机关清除网上淫秽色情信息9.2万余条。
人们不禁要问:打击存在哪些难点,网络淫秽色情为何屡打不绝?全国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为何形成蔓延之势
问:当前,网络淫秽色情信息为何仍然存在并有发展蔓延之势?
答:这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网上淫秽色情传播问题有其一定的社会土壤。现实社会的淫秽色情等一些丑恶现象必然会在互联网这一虚拟载体上反映出来,包括现实社会一些违法犯罪人员利用互联网进行招嫖卖淫活动、组织淫秽色情表演等,都是现实社会淫秽色情活动利用互联网的直接表现。
二是境外互联网上大量的淫秽色情信息传播、渗透到境内互联网上来,有网民讲“境外网上黄源堵不住,境内网上黄风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三是互联网管理措施不到位、不落实。一些网上论坛、博客、电子刊物、点对点网络和影视网站管理失控,给少数不法分子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提供了网上传播场所和渠道;一些托管主机、虚拟空间、交友网站和网络聊天室成了网上藏污纳垢的场所;一些商业网站迎合少数网民低级趣味,刊登黄色信息,污染网络环境;一些互联网服务商见利忘义,为网上淫秽色情、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手机代收费渠道,非法牟利。
四是网上黄色、低俗信息迎合了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一些网站迎合少数网民低级趣味,频繁刊登黄色、情色信息,打法律、政策“擦边球”。
存在哪些打击难点
问:打击网络淫秽色情存在执法取证难等问题,我国正在积极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如今还存在哪些打击难点?
答:当前,互联网上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这给打击增添了难度。
一是传播方式更加隐蔽。一些犯罪团伙在网上利用视频聊天室,组织淫秽色情表演,采用会员注册、熟人介绍等方式逃避打击。
二是传播手段更加多样。网上淫秽色情电影、图片等有害信息已不限于传统的网站、网页,利用点对点网络、即时通讯服务和博客等互联网新技术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问题十分突出,利用手机短信、WAP网站传播淫秽色情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三是打“擦边球”现象普遍。一些网站大量发布内容低俗、格调低下的图片、文字和视听信息,以所谓的黄色新闻吸引网民,增加网站人气,影响十分恶劣。
四是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在境外建立网站,对境内实施违法犯罪活动,逃避打击。
五是团伙作案,组织化程度提高。
如何规范网络秩序
问:针对打击难点,相关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规范网络秩序、建立长效机制?
答:此次全国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管理、重在治本”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各互联网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网上群防群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维护网上和谐稳定。专项行动期间,有关部门将采取以下措施:
——开展全面清理检查和集中整治。对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清理网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并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落实责任,对有害信息发现不及时、不处置的将进行整顿;对违法网站将依法关闭;对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将坚决依法打击处理;对网上传播低级趣味信息等不良行为,将采取警告、整改、教育、疏导等方式予以治理。
——依法严厉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将严打网上团伙犯罪,捣毁网上淫秽色情窝点,查办一批违法犯罪人员,侦破一批网上淫秽色情大案、要案,形成打击声势、震慑犯罪活动。
——推进互联网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网上视听节目、互联网出版物、点对点网络、博客和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的管理政策和监管措施,并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健全信息通报和处罚联动制度。
此外,还要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秩序,整顿托管主机和虚拟空间信息安全管理秩序,加强对网上有害信息的巡查处置,开展互联网法制和精神文明宣传。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Poco Pico

网址:http://pocopico.com/


看外国人关于中国的文章是一大乐趣。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日用而不觉”是多么普遍的一件事。而且外国人的一大特点是很多元化,不像中国人,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如果题材一样的话,基本上写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这里要介绍的一个个人网站就对中国持揶揄,甚至是批评态度。好在我异常开放,看了这么多批评也没有感觉到不舒服,还到这里来介绍一下。

我是在搜索chinglish的过程中发现这个网站的,chinglish是一个无比有趣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外国人。这个网站里面就列了一些著名的chinglish的标志,比如男厕所被写成了"Genitl Emen",实在让人晕菜加吐血。然而网站还不止于此,这个美国的小伙子(我不知道他多大,看起来还不是太老),曾经去过沈阳做外教,还成为某英语学校代言人,登上过沈阳街头的许多广告牌,(他说由于中国的盗版过于发达,后来不断地看到其形象为阴茎增大广告等所盗用——注:就如著名的Scofield的前列腺广告一般)。这位工程师对中国的批评是我见到的外国人中最严厉的了,基本上从毛泽东到恶劣的环境,到吵嚷拥挤的街道,以及恶劣的生活条件无所不包。我想也许是他确实不像某些大牌的外国老板和学者一样只到了国际连锁的五星级宾馆,而是确实过了不少最普通的中国人的生活。有些批评其实是很中肯的,比如他从forbidden city说道中国的垃圾箱都是forbidden rubbish bin。

记得前些年台湾有个女歌手曾经嘲笑中央电视台还在播放千纸鹤这样的老歌,让人笑掉大牙。这个老外也提到沈阳的酒吧:Most of the time, radio stations and performers stuck with a canon of about 20 western songs that could bring any expatriate to their knees. This list gave new imagery and depth of suffering to the term "Overplayed." Here's a sample: Tears in Heaven, Casablanca, Everything I Do (Richard Adams?), that Titanic song, Hotel California, and anything by Kenny G. 看到此节我也不禁想到,其实外国人有时何尝不是在用《红高粱》来套中国人的生活,只不过当他们打太极拳、唱茉莉花的时候,我们没有笑他们老土,而是在为我们古老的文化而自豪。这样说来我们还算更有包容心。

2007年4月2日星期一

呼唤文革题材的影视作品

虽然我对政治很关心,但这里我只希望单纯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来呼唤这样的作品。以中国近些年宫廷剧的流行程度,文革剧应该极受老百姓的欢迎。下面就做一个比较。

文革是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之一,无论从波及的人数、影响人生活的深度等各方面看,除了世界大战,很难有什么事件能够与之相提并论。且不论对平民生活的影响,就高层的政治斗争来说,是古代中国任何宫廷斗争都比不上的。毛泽东曾谦虚地说他只影响了北京周边的一些地方,如果按他的谦虚程度,那么李世民和胤祯的兄弟阋墙不过就影响了宫城周围的一点点地方罢了。

拍影视剧,文革相比于古代宫廷斗争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资料极端丰富。时间近、当事人多、资料来源无比广泛。特别是有些当事人还没有去世,如果拍出来有什么问题,立刻可以纠正。不像宫廷剧就正史和一些野史可以参考,戏说的成分极多。须知虚构的东西永远不如史实惊心动魄,文革的有些史实简直不能依常理来理解,直令人掩卷暗惊:这是真的么?

说文革剧会有群众基础是有证据的。我从小学起就曾见过盗版的书名类似“XX红色秘史”等“禁书”的传阅,记得当时大家都看得乐此不疲。刘少奇和毛泽东的恩怨、林彪是如何蹿红又灰飞烟灭的、江青怎样的飞扬跋扈,也都是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以前并不是没有文革题材的作品,《天云山传奇》、《活着》、《霸王别姬》等等都有文革元素,也十分优秀。然而毕竟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拍得不能尽兴。如今在民族主义的声浪中,现代题材的正剧更是全面转向抗日,连冯小刚之流都要拍《温故1942》。惜文革从伤痕文学之后日渐成为敏感话题,章先生的《往事》被暗禁就是一例。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没有对文革的反思,当代中国文艺就没有脊椎骨。

我当然知道文革题材正剧目前在国内是不大可能拍成的,寄希望于港台也不现实,没有一手资料,没有合格的作家和编剧,被各种现实政治经济问题所牵绊,更何况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港台电影人不可能拍得出来。因此我期待中的文革正剧大概要等上不少年了。

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我是不是愤青?

最近有人看了我的博客,说我是个小愤青。想了一下,觉得我不是很接受这个提法,因此澄清一下。

愤青究竟是什么?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后面附的一篇很长的文章, 大概来源于wiki。根据该文,概括来说愤青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民族主义、反日、反台独,某些人还反美、反韩。以上特征我一个都不具备,相反地,我是世界主义、相对亲美、对台湾问题不置可否,对日本持谨慎观望态度。虽然我对中国的政治现状持强烈批评态度,但是窃以为都是理性、建设性的批评,或者至少向这个方向发展,而非叫嚣。因此严格来说愤青这个帽子最好不要给我戴了。欢迎称我为无聊青年等等没有附加意义的名称。


愤青(文中特殊标记为我加的)
愤青现已经成为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来形容中国大陆的激进中国民族主义者。具体的说,愤青是指具有较强烈的中国民族主义信念(特别是爱国主义信念),且具有较激进的思想、言论或行动的大陆人(一般是网友),其中有一部分人的理念甚至达到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地步。至于温和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大陆的其它民族主义者、以及大陆以外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则不属于,亦不被称为愤青。愤青另有粪青、粪粪、FQ等变体称呼,这些变体多带贬意,且有戏谑色彩。至于“愤青”本词,是褒是贬因人而异,很多人将其作为贬义词来抨击此类人;至于此类人本身,有的认为“愤青”是一个冒犯的称呼,但也有很多人以做“愤青”而自豪。除此,相对名词尚有小资,精英(汉奸)等等。本文描述的是中国大陆的愤青。此词广泛流传后,另增了形容词的词性,所指代的对象有所扩大。也有部分人用愤青来泛指对某一种社会现象(如对高校招生、对语言政策、对医疗制度等等)高度不满的并具有激进思想的人,但这种指称没有广泛性,被指称的人群会拒绝愤青的叫法。“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代的香港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班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愤青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产物,其起源和1989事件后强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人认为包括民族主义)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中日两国媒体不负责任的相互“妖魔化宣传” (Demonization) 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通讯手段的进步和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中国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对历史问题和国际局势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去,这就为愤青这一群体的产生和生长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此外,对于中国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其上一代或者上两代人的经历对这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譬如,对于抗日战争,中美关系,文革,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变迁等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同时,由于这一代人的思想较之在中国困苦岁月中成长的一代来说,更加的独立和反叛,他们并不完全相信由媒体,官方,以及从教育系统获得的观点,比如说对日关系,中国的教科书中往往主张中日友好,并且缓和某些关于历史问题的分歧,但是这一代人,往往愿意以非官方的视角和材料中获得对相关事态的看法,比如说来自周围长辈的经历,或者互联网,或者其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线谣言,从而形成了对中日关系自己的观点,这也构成了愤青产生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愤青观点的来源,并非全然来自政府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也受到政府信息政策的重要影响。由于相当多的海外信息来源,包括历史观、时事报导等等无法正常在中国内地流通,愤青的信息接受面往往受到很大局限,无法发展正常的、全面的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容易以讹传讹,并受到各种貌似主流,其实是扭曲偏差的激烈言论、虚构消息所左右,造成越趋激烈、自我强化的怪圈。总的说来,中国愤青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以中国式的民族主义,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日本和美国等地的各方面活动,以及当代通讯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形成的。愤青通常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接触网络居多,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网络时代开始后中国的一种特别的现象。愤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而随着中国大陆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人群的扩大,这一部分具有极端思维的人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而其队伍逐渐壮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扩大化趋势。现在的愤青,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头,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愤青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态度偏激,言行走极端化。区别于美国自由主义的“性解放”时代的“嬉皮士”青年,愤青大体有以下一些特征,但必须注意的是,并不一定是全部,而且持有下面某类意见的人也不一定是愤青。例如愤青几乎全带有反日情绪,而带有反日情绪的中国民众却有很多并非愤青。有很强的政治抱负,但普遍没有实现的机会。大部分虽对民主一词持肯定态度,但并没有共同的定义和深刻的理解。多数人拒绝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反对西方宪政民主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但多数人对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也没有深刻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里,他们多数推崇、突出毛泽东的功勋和毛泽东敢于对国内外敌人展开斗争的豪迈气质,对邓小平理论与其他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重要成分关注很少。愤青内部对民主的定义也有很大分歧,大多数人赞成和拥护党的执政,而其中部分人主张共产党实行更加开放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基本民权如结社自由、舆论自由的程度;在对待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真正认识并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是拥护现行的“初级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并相信中国的崛起与壮大是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他们非常关心社会,对于社会中的不公正与政府司法官员腐败现象通常深恶痛绝,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极强信心。他们一方面渴望国外的高端的技术,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也就是肯定发达国家的科技生产力,但对它们其他方面的成就与价值多半轻蔑对待。当中国利益和其他发达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和中国有过战争的发达国家,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用“以牙还牙”的态度解决。愤青的素质并不整齐,1999年5月发生在中国的“反美游行”和2005年4月发生在中国的“反日游行”就出现了多起群体打砸抢现象,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部分愤青喜好在网络上发表宣扬极端民族主义的文章,散布谣言挑起对外民族仇恨,不计后果地企图达到战争的目的。例如日本有不足十人的右翼份子到中国驻日机构抗议,网上就能看到"日本人大规模示威要求对华绝交"的谣言。愤青大多对科学持正面态度,对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发展,特别是军事领域的发展表示积极支持。愤青的一个共同、普遍特征是关注军事新闻,分享军武图片,好谈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胜利事迹,崇尚军事决定论,强调中国武力之强大与对手之懦弱可笑。鼓吹发展军事,认为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软弱就要挨打”。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大部分人并不热心恢复50多年来不受官方重视的儒家及其他中国传统思想、宗教信仰、繁体中文等。对祭祀、神鬼传说等民俗以及宗教持怀疑态度,认为是封建迷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部分人尊重孔子的地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儒家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在对待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方面,部分愤青持有赞许态度。愤青通常赞赏“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认为当时硬朗的中国形象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并因此批判邓小平时期之后的中国政府的对美、日政策。只有极少数愤青全盘否认毛泽东时代的一切。愤青一般非常怀念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如汉、唐、宋、元、明等,一部分人希望中国再次强大后能够收复原来的领地。由于大陆言论的控制,愤青的矛头大多数情况下指向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或者对地方政府、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发言攻击。但对中央政府的大局则只以"怀念毛主席时代"的间接方式表达态度。愤青对台湾、日本和美国等话题有极高的热情,也非常敏感。发现有不同于自己认识的说法,热衷于主动反驳攻击。日本是愤青主要的攻击对象,他们主张以强硬路线应对,认为其没有为二战中对中国甚至东亚东南亚造成的损失做到应有的道歉与赔偿,以及从战后日本政府对二战的反省态度、近年来日本官员参拜供奉二战中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占领归属有争议的钓鱼岛等一系列事件中得出结论,相信日本仍然在寻求军国主义扩张的道路。愤青中的温和人士认为应该用中国大陆日益增强的政治与经济实力遏制日本,将日本划进中国的势力范围内,但有激进人士更期望用武力解决问题,比如“中日必有一战”等武力主张。极端者甚至在网络上声称要强奸日本妇女、消灭日本民族与国土。相信中日可能友好的人,可以说并不属于愤青范畴。美国美国是愤青另一主要的攻击对象,但情况有点特别,因为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是,强大的美国是竞争对手,但对于是否需要向美国学习,不同愤青的看法是两极化,其中少数人士认为中国大陆需要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向美国学习,而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激进派人士则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向美国学习。温和人士(几乎不算愤青)认为中美会在和平发展中形成制衡的局面,分别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激进派人士仍然认为中美之间会引发战争(很有可能导火索是台湾问题),极端者甚至希望将来使用极端方法打败美国(如超限战)。愤青对美国的态度,主要是非常厌恶美国的“世界警察”角色,坚决反对轰炸科索沃、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等,认为美国才是世界恐怖之源。更多人认为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是虚伪的。愤青们对美国人和文化也有批评,而且反感程度与对日本的不相上下。台湾问题与对台湾的了解在台湾问题上,愤青认为“一个中国”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拥有台澎金马主权的中华民国或是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换言之对他们来说,中华民国这个政治实体是不存在的),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挡台湾独立的趋势。温和派认为应该和平统一,武力是最后手段;而少数激进派更加重视武力,主张“武力统一”,甚至表示希望看到使用核武器轰炸台湾。激进的愤青对台湾民众的评价也是负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和日本的关系等皆加以批评。事实上愤青对于中华民国的历史、台湾史、台湾的政治经济现状了解很少,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大陆官方的宣传,依赖于大陆官方的立场,或者来自在线谣言。甚至一些愤青从网络、媒体、以及其岛内亲友获得了台湾真实的信息,也并不改变本身的立场。因此,多数曾有与中国大陆青年接触经验的台湾人士认为,中国大陆的愤青往往是偏激而对台湾充满敌意的。台湾上网青年对中国大陆愤青也不存在好感,在网络上发生笔战等冲突情况时有所闻。导致台湾新世代以为大陆青年都是“愤青”。但台湾日常生活并未有“愤青”一词。部分激进偏右亲日人士会以贬低性的词汇称呼,尽管他们也被部分大陆人士称为台湾愤青。韩国是愤青近期另一攻击对象,但这类愤青为数不多,而且情况有点特别,因为这些愤青攻击韩国与政治问题无关,而是跟‘韩流’——即韩国的电视剧和音乐等流行文化产物大举进入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有关。对于是否需要在发展流行文化方面向韩国学习,不同愤青的看法是两极化,其中温和人士认为中国大陆需要在电视剧和音乐制作手法以及艺人管理等方面向韩国学习,又或者相互合作,而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激进派人士则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向韩国学习,极端者甚至希望中国政府采用极端方法限制或禁止韩国及其他外国的文化产物(电视节目和音乐)进入中国,或反方向地向这些地区的广播进行干扰,以至用武力攻打韩国,更认为各国流行文化的发展(即在中国大陆无法取代美国和日本领导全球流行文化发展的情况下)可能就是将来引发军事战争的导火线。他们通常以鲁迅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作为楷模,甚至有人认为鲁迅就是中国最早的愤青。很多人认为鲁迅如果活在今日,也会对政府进行鞭挞,但其中一些人对今日批评政府的人却并不宽容。事实上鲁迅的思想与中国大陆的愤青差异很大:鲁迅的思维理性实在,也根本与民族主义无关。愤青对美、日、台三地的负面态度不仅针对其政府与军队,在很多情况下也针对三地的经济、人种与文化。很多人对日、美、台三地的民族有文化、种族歧视的情绪(有时亦对韩国产生这种歧视),在经济方面呼吁全面“抵制日货”(有时包括美货、台货)等。在对待国内同胞的态度上,他们对身边的人宣传不要购买外国货,主要针对的是日本货,少数情况包括美国货。对哈日族、有时也对哈韩族十分厌恶,激进人士用“汉奸”、“特务”等词汇描绘喜爱西方事物、赞同中国对美日保持冷静的中国人。值得注意的是,抵制日货的人有很多也并非愤青,而是确乎对日本的右翼势力表示不满。愤青是一种时代产物,也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被称为“愤青”的人士有时并不认为自己是愤青,而认为认识与自己不同、称自己为愤青的人,想法才有问题,是懦弱者、既得利益者或缺乏民族意识。因此愤青现象的内涵、走势仍值得长期研究观察。

2007年3月22日星期四

张鸣、李景治高下立判

最近这两天最能吸引我注意力的事件算是张鸣、李景治之争了。这个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学内教职之争、职称之争的意义,而直接激发了大众对高校学术体制的关注。可以预料,该事件在大学发展史上,会留下重要的一笔。
张鸣的博客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他的历史随笔绝不考虑官方观点,而是追寻真理与人文关怀,读来总是让人掩卷沉思。因为我相信这样张鸣先生的文品,所以也相信他的人品。然而人品在这样一场争论中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是李景治和张鸣有不为人知、不共戴天的私仇,而且即使假设张鸣人品恶劣,根本就是在利用炒作院系的事务,哪怕是采取述之于媒体、述之于网友的同情的方式来达到搞臭李景治的目的,这对事件本身的性质都没有影响。人品只能部分地决定张鸣发出那样一片博文的动机,而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张鸣的陈述是否属实?
关于这个问题实在是难以有直接的证据,我们又没有亲见当年职称评审会的场面,也没有亲聆李院长同某报记者关于博士论文答辩费的谈话,如何判断?因此有人述诸虚无主义,认为无从判断。我想法官当然应该不带预设地去调查问题,然而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虚无主义的话,不免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没有青红皂白了。
那么如何判断?我认为,间接的判断是可行的。例如,我们可以揣测张鸣和李景治两人分别抛向大众的材料。在张鸣则主要为其一篇博文和后继的媒体访谈,在李景治则为四篇公开信。可以看出,张鸣的逻辑是清楚明晰的,而李景治则是混乱不堪的。而张鸣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李景治一个也没有稍有力度地予以反驳。博士论文答辩费的问题,是先有媒体报道,然后院方才发了钱。李景治所谓“发的晚了一点”实在是相当可笑。
另一个问题李景治倒是在第三篇公开信中专门反驳了,认为职称评审是完全符合学校程序的,然后详述了学校的评审程序。可是这又跟张鸣的质疑八杆子打不着了,张鸣是说这样的评审完全把学术放在政治后面了,李景治的“澄清”,简直就是在完美地支持张鸣的说法。
因此,从现有的这些间接证据来看,李景治完败。这个人从此在网络里名誉扫地是难免的了。至于在学术界,他的名誉当然不会受什么影响。本来就是一个官场嘛。
再次推荐每一位关心大学教育、关心中国政治的读者都关注一下张鸣事件。

(这是网易的专题页面。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135D/zhangming.html

2007年3月20日星期二

我们能对censorship做些什么

Blogspot又不能上了。
实在是懒得再说言论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跟吃饭喝水睡觉同等重要(要非得说人只吃饭就可以活,不需要说什么话,那么我就只能认为你是猪)。我们伟大英明一贯正确的XXX所不断建设的XX工程,给我们的网络生活打上了深刻的XX烙印。(此处省略200余字)在养猪催肥方针的指导下,我们幸福的人民被养得白白胖胖,养得唇红齿白……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十五年之后,秋菊还在打官司

几天以前,我的高中同学找到我,说有重要的事情要我帮忙。见面之后发现在北京的高中同学来了将近十人,众人正传看一份材料。我浏览了一遍,发现逻辑有点混乱,但事情大致清楚:我高中一位物理老师的夫人1999年在某商场购物期间被诬陷为小偷(事实上不是,有发票为证),被保安和店主打成轻伤五级、伤残九级。她一直希望打人者得到惩罚,然而派出所一直不下逮捕令,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2004年,店主被起诉并判处几个月的拘役及10万元赔偿。但是主要的打人者,该商场的一位尙不能鉴定身份的保安一直逍遥法外。由于后遗症,特别是心理伤害,她这么多年来一直不能正常工作。这次她想借两会之利,希望这件事得到公正的解决。因此先把材料给了我们,希望我们能够集体签名支持。
我们几个同学随即商量了一下,大家的共同意见是她有点异想天开。每年两会都是公安部门神经紧张的时节。今年3月1日,在全国公安信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祝春林(公安部党委委员)强调,要全警动员、全力以赴,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出现群众进京到部上访的高峰,确保不出现影响全国“两会”安全顺利进行的重大公安信访问题。”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36663在这个时候,她不是来撞枪口吗?而且她的伤也太轻了,九级伤残是中国倒数第二轻的伤残级别。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指出,中国的某地,某某人成了植物人,某某死掉了,至今也都没什么说法。几个同学更是主张把她送回去。最后,想到我们不会负任何责任,就签了名字,并打算去看看她。
下午见了她,一位比实际年龄略显苍老的中年妇女,思维相当清晰。听了她的话,看了她出示的发票和医疗鉴定书等,发现事实基本清楚。而她提供的一些说法也相当程度上印证了我的猜想。原来派出所跟该商场保安(不是保安公司的雇员,而是商场事业编制内的人员)有某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一直不实施逮捕。她在派出所所作的提到某保安的笔录无故失踪,她的骨折片子被派出所存档也不见了,因此这么多年以后,已经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用来起诉了。她所有的只是一些旁证。不仅如此,就是在同店主打官司过程中,她的律师被对方收买,反而替对方说好话。
我毫不怀疑她只是想讨个说法。因为我清楚我们高中的老师是不会缺钱花的,而且重要的证据是,她跟派出所提出自费悬赏嫌疑犯(当然是不现实的)。她说没有一天不想起被当众殴打,并有上百人围观的场景。而围观的人把她视为小偷,是她所最不能接受的。她所执着的程度,也就同1992年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女主角类似。她所面对的情境,也基本上没什么改变。秋菊成功了,那是小说的处理。事实上在这个国家里成千上万的秋菊面对的是一个十分黯淡的前景。她们不会成功。
她怎么会成功呢?除非有上级领导的批条,公安部门又怎么会抓捕关联部门的人员呢?她又怎么可能以区区九级伤残吸引足够的眼球,让媒体来曝光呢?她怎么可能在重重防卫之下冲到人大代表跟前呢?酒足饭饱的人大代表又有多少会管这些闲事呢?他们最关心的,不过是泰山能不能被封为国山,超女是应该播两个月还是半年罢了。
因此最后我们只是买了些水果给她。

2007年3月10日星期六

看Paycheck杂感

bPaycheck,据说是个很一般的片子。IMDB6.1,相当低了。因此下了很久就一直放在那里,昨天为了腾硬盘空间,终于想起来看了。

一边看一边感叹,同样是偶像明星,本阿弗莱克每部片子都口碑不佳,布拉德皮特却片片大卖,演技上也许确实布老帅哥好上那么一点,特别是夜访吸血鬼里面发挥的相当淋漓尽至,而阿弗莱克基本上就是个男花瓶,然而我还是觉得他们最大的差别是运气。如果布帅来演Paycheck这种商业片,一样也不会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元素相当的丰富:主要的架构是时间机器,有铁轨逃生、飞车追逐、枪战等等,虽然陈腐,若放低期待,依然称得上惊心动魄。中国元素也很有特色,主角笨拙地转动一对有太极图案的健身球,女主角养了一池怒放的莲花。吴导还是不像李安那样,去拍同西方导演毫无分别的作品。

看了这么多科幻电影,最大的感触是,预设框架中,未来人类总是生存在一部巨大的政治机器中,像《1984》里那样。不是议会,就是军政府,或者,如本片中的超级企业,都控制了人的一切自由。不仅房子里到处是偷拍偷听的设备,而且人的异化达到那样的程度,以至于连人的生活本身都可以出卖。片中主角就出卖了他三年的全部记忆。我很怀疑人类是否注定要堕入那样不自由的境地。单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说,虽说有纳粹及列宁主义的高度集权时代,似乎人的自由总的来说是在增加而不是在减少。然而人类历史线性发展下去、人类状况不断变好的前景似乎相当黯淡,例如全球变暖就似乎揭开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一页。就人类自由程度的议题来说,毫无疑问各种可能用来控制个人生活的手段会一天天增加,例如由于通讯手段、武器、运输工具的发展,我们今天就不能想象今日中国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而席卷全国的可能性。由于技术的发展,存在这种可能性:未来有那么一天,我们就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全球议会,或是被割据的大公司所控制。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在1953年写下这部小说时,铁幕在欧洲大陆已经落下许久,苏联已经试爆了原子弹,他当然有理由作那样的担忧。然而在冷战结束、共产主义全球退潮的今天,我还是乐观的,我相信如果没有外星人的入侵,人类会享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因为人类没必要无缘无故的束缚自己。

因此,期待一个科幻电影,在其中,未来是自由主义的。

附注:
导演:吴宇森John Woo
原著: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编剧:迪恩·乔格瑞斯Dean Georgaris主演: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 - Michael Jennings   乌玛·瑟曼Uma Thurman - Rachel   阿伦·艾克哈特Aaron Eckhart - Rethrick   科姆·菲尔Colm Feore    凯瑟琳·莫利斯Kathryn Morris类型:动作/科幻/惊悚 片长:119分钟级别:PG-13(动作暴力场面及粗口)发行:派拉蒙影片公司上映日期:2003年12月25日官方网站:http://www.paycheckmovie.com/

2007年3月7日星期三

妇女节与女人节、女性日

众所周知,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缩写IWD)。最近,政协委员张晓梅提案将其改为“女人节”。她说“在辞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其中‘妇’即有已婚女子、妻子的含义。‘妇’字从象形的含义来看为‘女子执帚’,本意为操持家务,从现在看来,显得气息陈旧,对女性有一定的偏见。现在,在人们普遍的认识里,‘妇女’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女人,年轻女人,特别是有知识的年轻女性多不会用‘妇女’代指自己。”(《新京报》)她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从语义学的意义上说,当下“妇女”作为对女性的称呼,并不很令人舒服。“妇女”更多地是同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女性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想起这个词汇时,会更多地想到琼崖娘子军、纺织女工等等,至少在当代中产阶级女性那里,这个词汇是不能够引起认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我赞成更改译名。
但是,我不赞成用“女人节”的名称。作为《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的张女士自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提出这样的建议,以突出女性的美、“女人味”。按这样的名字,IWD将成为一个情人节、母亲节的混合体,展示女性的美丽与魅力,展示母亲的慈祥,及妻子的娴淑。这就同这个日子的原义相去甚远了。
国际劳动妇女节(请允许我暂且使用原译名)的起源显然是政治化的。其背景是工业化浪潮之下,女性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恶劣的劳动条件。1857年3月8日,纽约市成衣和纺织工人发起了一次抗议活动。此后每年的3月8日,都有这样的活动,特别是1908年,纽约市15,000名女性游行,要求缩短工时、提高工资及争取选举权。此后逐渐扩散向全球,并在此后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蓬勃发展。
如今由于收入、工作条件和政治权利的改善,美国的妇女节已经风光不再。事实上她们也不再需要这样一个特别的政治表达机会。然而在中国,现实情况远非像美国那么乐观。
新闻报道中关于女工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俯拾皆是,如“《女工连续加班54小时猝死》:去年年中阿英进了海珠区一家制衣厂做挡车工。进厂不到一个月,工厂为赶货,要求工人加班。从5月28日开始,阿英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次日凌晨一两点,连续4天工作了54个小时。第四天晚上,阿英觉得实在太累了,决定请假休息,晚上9点她离开工厂回到住处。当晚11点,阿英被发现靠在床上不能动弹,送医院不久后死亡(http://www.nxnet.net/guonei/2007-03/07/content_1306106.htm)”。又如“《女工怀孕被以无理取闹开除》:上海某机械公司一女工在怀孕期间被单位无故开除(http://www.chinanews.com.cn/sh/news/2007/03-07/886034.shtml)”。因此,当代中国女性权利的维护任重道远,还远远没有到能够用美学、用商业来替代妇女节的政治意味的时候。作为商业女性的张女士,认为“女人节”可以促进商业发展,这一点不假,但是面对上亿还在机器前辛勤劳作的女工,面对正当权利时常被忽视的女性,是否略显铜臭了?
那么,“妇女节”这个名称带给现代中产阶级女性的不快如何消除?我以为,可以将其改为“国际女性日”,能够很好地显示这个日子的政治意味。(feminism即通译为“女性主义”)而且女性的说法更加中立客观,没有附带的封建思想特别是男尊女卑的思想。最后,“女性日”也比“女性节”要通顺,而且提请我们注意,这不是庆祝的时候,这一天其意义不限于放一天或半天假而已。其意义在于提醒女性时刻不忘争取、全社会时刻不忘保护,女性的权利。

2007年3月6日星期二

再谈两会之李肇星记者会

“3月6日15时,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就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中国网)跟往年一样,这样的记者会总是有很多笑料。
一般来说,最多的笑料来自于中国记者所提的蠢问题。自然何为“和谐社会”是要明知故问的,虽说全国人民(或者说全国被政府雇佣的人民、和还在中小学苦苦挣扎的孩子们)都在学习和谐社会,一个国家级媒体的记者怎么会不知道?然而这个实在不引人注目,因为还有一条足可笑掉大牙:“[中央电视台记者]: ……还想问李部长一个带有私人色彩的问题。作为外交部长,您常年在外,我不知道您是否统计过过去一年在国外,包括在飞机上度过的时间?这个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去年一年中国外交的态势。”我没听说过哪个记者提问要补充阐述该问题重要性的,“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去年一年”央视傻冒记者的水平没有一点点的进步,依然像春晚那样给全国人民带来无尽的无奈和欢乐。李部长去年一年坐了多少飞机确实很重要,但是他老先生哪次出访央视不派记者过去?就不能算算加法?非要问这么一个傻冒问题,期望着能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中国外交的巨大成就和李部长的鞠躬尽瘁?
中国记者问得蠢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一向高明的李部长在我看来却出了点丑。台湾记者问“……也是关于部长比较个人的问题,就是部长在台湾的知名度其实相当高,很多台湾民众对部长也很感兴趣,是不是可以请部长谈一下,未来如果部长您退休了,您觉得怎么样的人,比如在外在条件上或者人格特质上面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继续推动大陆的外交政策路线?”李部长可以看出是惊喜万分,有点飘飘然了,“你的问题使我深受感动。”“我觉得特别高兴的是你告诉我,在台湾有那么多人喜欢我,我希望你说的话是真的。我是非常喜欢我们的宝岛——台湾”。我实在没看出,感兴趣怎么就意味着喜欢。我对眼镜王蛇也很感兴趣,要是这么一条大家伙在我面前吐信子,我不吓跑才怪。李先生应该调查一下,在台湾究竟有哪个大陆官员受欢迎,也请大家帮我调查一下,如果真的有,请不吝赐教。

2007年3月5日星期一

说说两会

今年没有细看。没有电视可看就没有闲工夫关注这些每年没有太多新变化的东西。
然而还是有一些情况值得注意,今年的一大特点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吹嘘的文字少了一些,因为有些问题实在是很急迫了,在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宣传之下,每个人都感觉到了房价上升到无法承受、耕地占用十分严重、教育费用太高、环境资源问题都很严重等等,因此都必须拿出来说说。
譬如,全国未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不得不拿出来说说。因为这个目标实在是狮子大开口,谁都知道是不可能实现的。单凭学雷锋似的节约材料是不能有很大的能耗下降的;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淘汰重化工业在中国这个世界的制造业基地目前也是不现实的;买车的人群还在不断增加。如何能够实现降耗?一句话,中国还没有到降耗的拐点,因为我们尚未发现有哪家重化企业拆掉了设备卖到非洲去,直到那一天单位能耗就真的降下来了。照我看至少也要再过三十年。
又如,“加强监管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这个问题早已经是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了。政府提出的方案是要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节地型住宅,顾名思义就是高层楼房了,问题是中国的楼已经不矮了,还能高到哪里去?100层的大楼,其单位能耗是惊人的。还提出要面向大众建设普通商品住房,联系建设部前一段的规定,应该是90平米以下的住房。问题是普通大众也想住大点的房子,走出40平米的老房子,走进刚刚80平米的新房子,确实寒碜了点。廉租房在经济适用房之前提到,足见后者已经彻底破产了,经济适用房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错,何必“改进和规范”,直接取消为好。房子的问题不是什么政策能彻底解决的,庞大的需求是根本原因,政府与其专注于一些仅仅能够舒缓危机的政策,不如关心一下新建房屋的节能性、环保性问题,以及同房子密切关联的公共交通问题。
再如,“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多留点耕地当然很好,但一直认为中国凭本身这点耕地是不足以养活自己的,虽然单产在上升,但是需求也在上升,人们吃肉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饲料。水果蔬菜花卉都需要耕地,显然耕地会不足。了解中国国情的人都晓得中国的比较优势不在种粮食,而除了粮食其它的作物并不需要如此多的耕地,与其费尽心机保护国内这点耕地,还不如到第三世界去控制多一些的种植业,如同美国控制巴西的农业一般。
还有,中医存废问题,理性的人都知道应该对中医持建设性的怀疑态度而不是整天抱着当宝贝,一有人批评就癫痫发作。“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不知道是什么人给加上去的,也许是领导人里面有人亲身体验了中医药的伟大效用吧。我不否认中医药可能有伟大效用,我只是认为应该首先实验验证一下,不要有个方子就当真。至少先验证安全性,不要继续让毒药害人。并且,要严厉打击以中医名义骗钱的江湖郎中(当然也该打击相对不那么多的西医假大夫)。
最后,提提我关心的教育问题。我并不太关心教育收费高的问题,毕竟根据我的经验,上不起学的是少数,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途径帮助他们。但是教育质量的下降,特别是在小学、初中阶段,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黯淡前景。都知道,除了北师大等寥寥数所名校,报考师范院校的基本上是高中学的不太好的学生,而其中大多数素质高的毕业生都不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小学与初中,我相当怀疑有些新毕业的小学教师自己在小学时排名能否在班级的前三分之二。究其原因是教师工作负担重,收入低,特别是小学教师,其它赚钱的机会少得多。勿怪现在没人从事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了。师范院校本来一直不收费,扩招的时候又开始收费,更加阻止学生报考。这个师范生免费的政策可谓相当好,不过还是不够,必须要提高教师工资,使他们即使不走穴,也能成为社会上中等以上收入的人群才行。

2007年3月4日星期日

暖冬之雪

前天气象专业的一个师兄已经提醒了会下雨,然后转成可能是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果然如此。还没到扬沙的季节,雨水很干净,雪也很白,落入积水即溶,落在没有积水的表面则积起晶莹的薄层,在北京有这样干净的雨雪天算是很难得。有冰水混合物铺在地上虽然非常滑,小店主用撮子就可以清理整洁,不像东北铲雪艰难。有雪景可赏,兼之空气也变得湿润清透,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元宵佳节。

欢迎到我新开张的blog

msn space 实在是太慢了
换个地方
虽说这里可能会被封
也无所了
反正本人在其它地方也有发敏感东西被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