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我是不是愤青?

最近有人看了我的博客,说我是个小愤青。想了一下,觉得我不是很接受这个提法,因此澄清一下。

愤青究竟是什么?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后面附的一篇很长的文章, 大概来源于wiki。根据该文,概括来说愤青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民族主义、反日、反台独,某些人还反美、反韩。以上特征我一个都不具备,相反地,我是世界主义、相对亲美、对台湾问题不置可否,对日本持谨慎观望态度。虽然我对中国的政治现状持强烈批评态度,但是窃以为都是理性、建设性的批评,或者至少向这个方向发展,而非叫嚣。因此严格来说愤青这个帽子最好不要给我戴了。欢迎称我为无聊青年等等没有附加意义的名称。


愤青(文中特殊标记为我加的)
愤青现已经成为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来形容中国大陆的激进中国民族主义者。具体的说,愤青是指具有较强烈的中国民族主义信念(特别是爱国主义信念),且具有较激进的思想、言论或行动的大陆人(一般是网友),其中有一部分人的理念甚至达到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地步。至于温和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大陆的其它民族主义者、以及大陆以外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则不属于,亦不被称为愤青。愤青另有粪青、粪粪、FQ等变体称呼,这些变体多带贬意,且有戏谑色彩。至于“愤青”本词,是褒是贬因人而异,很多人将其作为贬义词来抨击此类人;至于此类人本身,有的认为“愤青”是一个冒犯的称呼,但也有很多人以做“愤青”而自豪。除此,相对名词尚有小资,精英(汉奸)等等。本文描述的是中国大陆的愤青。此词广泛流传后,另增了形容词的词性,所指代的对象有所扩大。也有部分人用愤青来泛指对某一种社会现象(如对高校招生、对语言政策、对医疗制度等等)高度不满的并具有激进思想的人,但这种指称没有广泛性,被指称的人群会拒绝愤青的叫法。“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代的香港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班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愤青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产物,其起源和1989事件后强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人认为包括民族主义)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中日两国媒体不负责任的相互“妖魔化宣传” (Demonization) 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通讯手段的进步和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中国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对历史问题和国际局势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去,这就为愤青这一群体的产生和生长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此外,对于中国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其上一代或者上两代人的经历对这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譬如,对于抗日战争,中美关系,文革,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变迁等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同时,由于这一代人的思想较之在中国困苦岁月中成长的一代来说,更加的独立和反叛,他们并不完全相信由媒体,官方,以及从教育系统获得的观点,比如说对日关系,中国的教科书中往往主张中日友好,并且缓和某些关于历史问题的分歧,但是这一代人,往往愿意以非官方的视角和材料中获得对相关事态的看法,比如说来自周围长辈的经历,或者互联网,或者其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线谣言,从而形成了对中日关系自己的观点,这也构成了愤青产生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愤青观点的来源,并非全然来自政府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也受到政府信息政策的重要影响。由于相当多的海外信息来源,包括历史观、时事报导等等无法正常在中国内地流通,愤青的信息接受面往往受到很大局限,无法发展正常的、全面的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容易以讹传讹,并受到各种貌似主流,其实是扭曲偏差的激烈言论、虚构消息所左右,造成越趋激烈、自我强化的怪圈。总的说来,中国愤青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以中国式的民族主义,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日本和美国等地的各方面活动,以及当代通讯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形成的。愤青通常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接触网络居多,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网络时代开始后中国的一种特别的现象。愤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而随着中国大陆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人群的扩大,这一部分具有极端思维的人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而其队伍逐渐壮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扩大化趋势。现在的愤青,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头,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愤青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态度偏激,言行走极端化。区别于美国自由主义的“性解放”时代的“嬉皮士”青年,愤青大体有以下一些特征,但必须注意的是,并不一定是全部,而且持有下面某类意见的人也不一定是愤青。例如愤青几乎全带有反日情绪,而带有反日情绪的中国民众却有很多并非愤青。有很强的政治抱负,但普遍没有实现的机会。大部分虽对民主一词持肯定态度,但并没有共同的定义和深刻的理解。多数人拒绝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反对西方宪政民主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但多数人对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也没有深刻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里,他们多数推崇、突出毛泽东的功勋和毛泽东敢于对国内外敌人展开斗争的豪迈气质,对邓小平理论与其他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重要成分关注很少。愤青内部对民主的定义也有很大分歧,大多数人赞成和拥护党的执政,而其中部分人主张共产党实行更加开放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基本民权如结社自由、舆论自由的程度;在对待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真正认识并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是拥护现行的“初级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并相信中国的崛起与壮大是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他们非常关心社会,对于社会中的不公正与政府司法官员腐败现象通常深恶痛绝,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极强信心。他们一方面渴望国外的高端的技术,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也就是肯定发达国家的科技生产力,但对它们其他方面的成就与价值多半轻蔑对待。当中国利益和其他发达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和中国有过战争的发达国家,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用“以牙还牙”的态度解决。愤青的素质并不整齐,1999年5月发生在中国的“反美游行”和2005年4月发生在中国的“反日游行”就出现了多起群体打砸抢现象,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部分愤青喜好在网络上发表宣扬极端民族主义的文章,散布谣言挑起对外民族仇恨,不计后果地企图达到战争的目的。例如日本有不足十人的右翼份子到中国驻日机构抗议,网上就能看到"日本人大规模示威要求对华绝交"的谣言。愤青大多对科学持正面态度,对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发展,特别是军事领域的发展表示积极支持。愤青的一个共同、普遍特征是关注军事新闻,分享军武图片,好谈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胜利事迹,崇尚军事决定论,强调中国武力之强大与对手之懦弱可笑。鼓吹发展军事,认为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软弱就要挨打”。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大部分人并不热心恢复50多年来不受官方重视的儒家及其他中国传统思想、宗教信仰、繁体中文等。对祭祀、神鬼传说等民俗以及宗教持怀疑态度,认为是封建迷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部分人尊重孔子的地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儒家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在对待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方面,部分愤青持有赞许态度。愤青通常赞赏“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认为当时硬朗的中国形象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并因此批判邓小平时期之后的中国政府的对美、日政策。只有极少数愤青全盘否认毛泽东时代的一切。愤青一般非常怀念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如汉、唐、宋、元、明等,一部分人希望中国再次强大后能够收复原来的领地。由于大陆言论的控制,愤青的矛头大多数情况下指向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或者对地方政府、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发言攻击。但对中央政府的大局则只以"怀念毛主席时代"的间接方式表达态度。愤青对台湾、日本和美国等话题有极高的热情,也非常敏感。发现有不同于自己认识的说法,热衷于主动反驳攻击。日本是愤青主要的攻击对象,他们主张以强硬路线应对,认为其没有为二战中对中国甚至东亚东南亚造成的损失做到应有的道歉与赔偿,以及从战后日本政府对二战的反省态度、近年来日本官员参拜供奉二战中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占领归属有争议的钓鱼岛等一系列事件中得出结论,相信日本仍然在寻求军国主义扩张的道路。愤青中的温和人士认为应该用中国大陆日益增强的政治与经济实力遏制日本,将日本划进中国的势力范围内,但有激进人士更期望用武力解决问题,比如“中日必有一战”等武力主张。极端者甚至在网络上声称要强奸日本妇女、消灭日本民族与国土。相信中日可能友好的人,可以说并不属于愤青范畴。美国美国是愤青另一主要的攻击对象,但情况有点特别,因为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是,强大的美国是竞争对手,但对于是否需要向美国学习,不同愤青的看法是两极化,其中少数人士认为中国大陆需要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向美国学习,而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激进派人士则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向美国学习。温和人士(几乎不算愤青)认为中美会在和平发展中形成制衡的局面,分别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激进派人士仍然认为中美之间会引发战争(很有可能导火索是台湾问题),极端者甚至希望将来使用极端方法打败美国(如超限战)。愤青对美国的态度,主要是非常厌恶美国的“世界警察”角色,坚决反对轰炸科索沃、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等,认为美国才是世界恐怖之源。更多人认为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是虚伪的。愤青们对美国人和文化也有批评,而且反感程度与对日本的不相上下。台湾问题与对台湾的了解在台湾问题上,愤青认为“一个中国”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拥有台澎金马主权的中华民国或是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换言之对他们来说,中华民国这个政治实体是不存在的),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挡台湾独立的趋势。温和派认为应该和平统一,武力是最后手段;而少数激进派更加重视武力,主张“武力统一”,甚至表示希望看到使用核武器轰炸台湾。激进的愤青对台湾民众的评价也是负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和日本的关系等皆加以批评。事实上愤青对于中华民国的历史、台湾史、台湾的政治经济现状了解很少,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大陆官方的宣传,依赖于大陆官方的立场,或者来自在线谣言。甚至一些愤青从网络、媒体、以及其岛内亲友获得了台湾真实的信息,也并不改变本身的立场。因此,多数曾有与中国大陆青年接触经验的台湾人士认为,中国大陆的愤青往往是偏激而对台湾充满敌意的。台湾上网青年对中国大陆愤青也不存在好感,在网络上发生笔战等冲突情况时有所闻。导致台湾新世代以为大陆青年都是“愤青”。但台湾日常生活并未有“愤青”一词。部分激进偏右亲日人士会以贬低性的词汇称呼,尽管他们也被部分大陆人士称为台湾愤青。韩国是愤青近期另一攻击对象,但这类愤青为数不多,而且情况有点特别,因为这些愤青攻击韩国与政治问题无关,而是跟‘韩流’——即韩国的电视剧和音乐等流行文化产物大举进入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有关。对于是否需要在发展流行文化方面向韩国学习,不同愤青的看法是两极化,其中温和人士认为中国大陆需要在电视剧和音乐制作手法以及艺人管理等方面向韩国学习,又或者相互合作,而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激进派人士则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向韩国学习,极端者甚至希望中国政府采用极端方法限制或禁止韩国及其他外国的文化产物(电视节目和音乐)进入中国,或反方向地向这些地区的广播进行干扰,以至用武力攻打韩国,更认为各国流行文化的发展(即在中国大陆无法取代美国和日本领导全球流行文化发展的情况下)可能就是将来引发军事战争的导火线。他们通常以鲁迅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作为楷模,甚至有人认为鲁迅就是中国最早的愤青。很多人认为鲁迅如果活在今日,也会对政府进行鞭挞,但其中一些人对今日批评政府的人却并不宽容。事实上鲁迅的思想与中国大陆的愤青差异很大:鲁迅的思维理性实在,也根本与民族主义无关。愤青对美、日、台三地的负面态度不仅针对其政府与军队,在很多情况下也针对三地的经济、人种与文化。很多人对日、美、台三地的民族有文化、种族歧视的情绪(有时亦对韩国产生这种歧视),在经济方面呼吁全面“抵制日货”(有时包括美货、台货)等。在对待国内同胞的态度上,他们对身边的人宣传不要购买外国货,主要针对的是日本货,少数情况包括美国货。对哈日族、有时也对哈韩族十分厌恶,激进人士用“汉奸”、“特务”等词汇描绘喜爱西方事物、赞同中国对美日保持冷静的中国人。值得注意的是,抵制日货的人有很多也并非愤青,而是确乎对日本的右翼势力表示不满。愤青是一种时代产物,也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被称为“愤青”的人士有时并不认为自己是愤青,而认为认识与自己不同、称自己为愤青的人,想法才有问题,是懦弱者、既得利益者或缺乏民族意识。因此愤青现象的内涵、走势仍值得长期研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