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Poco Pico

网址:http://pocopico.com/


看外国人关于中国的文章是一大乐趣。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日用而不觉”是多么普遍的一件事。而且外国人的一大特点是很多元化,不像中国人,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如果题材一样的话,基本上写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这里要介绍的一个个人网站就对中国持揶揄,甚至是批评态度。好在我异常开放,看了这么多批评也没有感觉到不舒服,还到这里来介绍一下。

我是在搜索chinglish的过程中发现这个网站的,chinglish是一个无比有趣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外国人。这个网站里面就列了一些著名的chinglish的标志,比如男厕所被写成了"Genitl Emen",实在让人晕菜加吐血。然而网站还不止于此,这个美国的小伙子(我不知道他多大,看起来还不是太老),曾经去过沈阳做外教,还成为某英语学校代言人,登上过沈阳街头的许多广告牌,(他说由于中国的盗版过于发达,后来不断地看到其形象为阴茎增大广告等所盗用——注:就如著名的Scofield的前列腺广告一般)。这位工程师对中国的批评是我见到的外国人中最严厉的了,基本上从毛泽东到恶劣的环境,到吵嚷拥挤的街道,以及恶劣的生活条件无所不包。我想也许是他确实不像某些大牌的外国老板和学者一样只到了国际连锁的五星级宾馆,而是确实过了不少最普通的中国人的生活。有些批评其实是很中肯的,比如他从forbidden city说道中国的垃圾箱都是forbidden rubbish bin。

记得前些年台湾有个女歌手曾经嘲笑中央电视台还在播放千纸鹤这样的老歌,让人笑掉大牙。这个老外也提到沈阳的酒吧:Most of the time, radio stations and performers stuck with a canon of about 20 western songs that could bring any expatriate to their knees. This list gave new imagery and depth of suffering to the term "Overplayed." Here's a sample: Tears in Heaven, Casablanca, Everything I Do (Richard Adams?), that Titanic song, Hotel California, and anything by Kenny G. 看到此节我也不禁想到,其实外国人有时何尝不是在用《红高粱》来套中国人的生活,只不过当他们打太极拳、唱茉莉花的时候,我们没有笑他们老土,而是在为我们古老的文化而自豪。这样说来我们还算更有包容心。

2007年4月2日星期一

呼唤文革题材的影视作品

虽然我对政治很关心,但这里我只希望单纯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来呼唤这样的作品。以中国近些年宫廷剧的流行程度,文革剧应该极受老百姓的欢迎。下面就做一个比较。

文革是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之一,无论从波及的人数、影响人生活的深度等各方面看,除了世界大战,很难有什么事件能够与之相提并论。且不论对平民生活的影响,就高层的政治斗争来说,是古代中国任何宫廷斗争都比不上的。毛泽东曾谦虚地说他只影响了北京周边的一些地方,如果按他的谦虚程度,那么李世民和胤祯的兄弟阋墙不过就影响了宫城周围的一点点地方罢了。

拍影视剧,文革相比于古代宫廷斗争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资料极端丰富。时间近、当事人多、资料来源无比广泛。特别是有些当事人还没有去世,如果拍出来有什么问题,立刻可以纠正。不像宫廷剧就正史和一些野史可以参考,戏说的成分极多。须知虚构的东西永远不如史实惊心动魄,文革的有些史实简直不能依常理来理解,直令人掩卷暗惊:这是真的么?

说文革剧会有群众基础是有证据的。我从小学起就曾见过盗版的书名类似“XX红色秘史”等“禁书”的传阅,记得当时大家都看得乐此不疲。刘少奇和毛泽东的恩怨、林彪是如何蹿红又灰飞烟灭的、江青怎样的飞扬跋扈,也都是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以前并不是没有文革题材的作品,《天云山传奇》、《活着》、《霸王别姬》等等都有文革元素,也十分优秀。然而毕竟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拍得不能尽兴。如今在民族主义的声浪中,现代题材的正剧更是全面转向抗日,连冯小刚之流都要拍《温故1942》。惜文革从伤痕文学之后日渐成为敏感话题,章先生的《往事》被暗禁就是一例。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没有对文革的反思,当代中国文艺就没有脊椎骨。

我当然知道文革题材正剧目前在国内是不大可能拍成的,寄希望于港台也不现实,没有一手资料,没有合格的作家和编剧,被各种现实政治经济问题所牵绊,更何况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港台电影人不可能拍得出来。因此我期待中的文革正剧大概要等上不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