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半夜睡不着瞎写



我不会用笔,就是最基本的笔画也写不好。

但是好像间架结构还成。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认真

何伟(Peter Hessler)在Oracle Bones里面写道:

“我写了一篇关于武威的青铜马的短文,《纽约客》杂志对故事的真实性进行了核实,他们深夜里往丝绸之路打了几通电话。在博物馆贮藏室里的郭沫若和西哈努克亲王——那个偶然间重新发现飞马的故事,由兰州和武威的官员口中分别得到了证实。事事顺利,随后,杂志刚出版,却收到了来自泰国的消息:

亲爱的《纽约客》:
谢谢你的来信。
在我的研究调查中,我发现没有西哈努克国王陛下和郭沫若见面的资料。我把你的信呈交给陛下,他答复说,他从来没有遭遇这样的事。
我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用。
你忠诚的,

夏利奥 A.杰利斯 (Julio A.Jeldres)
罗敦.西哈努克国王陛下、柬埔寨之父官方传记作者”

(译文来自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19281/214006

我搜了一下,郭沫若可能陪的是当时的柬埔寨首相宾努亲王。不仅有近年的报道为证(但报道里也只提到“据说”)。还有这个《郭沫若年谱》这个更有力的旁证。中国人大概特别喜欢把各种东西附会到名人身上。例如,一件小吃要是没有皇家的加持就不够好吃,根据传说,北京周边以及大运河沿线的小吃几乎都跟乾隆有关,同理从北京到西安的“西狩”之路上的小吃多是慈禧饿极了,厨子不得已而发明的。皇帝和老佛爷确实吃了不少小吃,正如西哈努克确实在中国到处游山玩水。但鱼目混珠的东西太多了之后,就很难搞清什么是真实的了。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

关于中国与非洲的笔记(1)


打算长期写一个系列的文章,关于中国与非洲。我打算把这个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所以在这里非常随意地写些文章纪录我的心得。
我不是学国际关系的,所以自然也不是(主要)从政治角度入手。我是要从微观的层面,从中国工人(农民、商人……)同非洲人的日常交流、以及在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入手。所以我是打算去非洲做田野调查的。
计划目前是非常初步的,所以具体如何开展我还没有确定:
我不知道在哪个国家做研究——我的第一反应是赞比亚,因为那里有中国人开的铜矿,闹出过不小的劳资纠纷,还死了人。不过此地反华情绪日渐浓厚,不知道开展研究的安全性如何。很多国家都可以,只要是通用英语的,有相当多的中国投资,都可以考虑。
我也不知道研究什么行业,如前所述,采矿业是很不错的题目,跟劳工社会学息息相关,著名的社会学家Michael Burawoy就是在赞比亚的一个铜矿做的他的成名作,而这个铜矿现在是中国人在采。但建筑业也不错,这是中国在非洲目前最大的一个行业。对于农业我有特别的兴趣,尤其是在非洲这么一个食物缺乏的大洲,外国人开农场总是会比较引人注目。在非洲的中国商贩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好像在南非很多,但那里治安不好,不是很敢去。
经济学人2008有一则报道,对中国在非洲的存在持比较负面的态度,有些是很有偏见的。但最后引了一段诗很有意思,好像《上邪》(山无棱天地合)。不管观察角度如何,中国在非洲的存在日益增长是一个事实,影响也会很大,深入地认识这个事实是非常必要的。
For aeons the prospect of China and Africa coming closer together had seemed otherworldly. W.H. Auden wrote:
I’ll love you, dear, I’ll love you
Till China and Africa meet,
And the river jumps over the mountain
And the salmon sing in the street.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头发

    小平同学说最近头发日渐稀少,不禁想起当初放弃学物理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大学入学之前见到一个物理系的博士师兄,头发已经没多少了……后来有次在校内理发,旁边的理发师忽然对他的顾客说,“你是学理科的吧?”,那人很诧异,理发师说,学理科的头发都少。
    回想起来,当时确实是很相信秃顶和用脑过度之间的联系呢。现在当然知道秃顶跟遗传有关,压力是个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激素。绝大部分的秃顶都是男性,叫male pattern baldness,我想当然的以为应该是父系遗传的。我爸爸头发特别多,我爷爷八十多岁了头发还是很多,所以我都没有考虑过自己会秃顶。直到做了基因测试,发现自己携带了几个秃顶的基因,老了以后秃顶的概率比一般人大不少,这才恍然大悟,其实我外公就秃顶啊。秃顶是多基因遗传,而有关基因很多是在X染色体上的。
    那个检测也没说我一定会秃顶,只是说概率大增,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结果是把一种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情况赤裸裸地摆在我面前。我现在会想象一下自己秃顶了会是什么样子,开始觉得很难接受,慢慢地也就接受了,这并不比满脸皱纹或者老年斑更难接受,可以戴假发,或者干脆剃个光头。而老年斑是遮不住的。

2011年10月7日星期五

关于中医:本学期的一篇Term paper的构思


这学期选了Medical sociology(医学社会学),是我第三次上同名的课程了,前两次是中文上的,这次是英文,但更大的区别是内容。本科的医学社会学那个授课老师水平十分低下,他自己都搞不清他在讲什么。研究生的课程老师是哈佛博士,显然对这个领域熟悉多了,但是上课讲的东西倒不是太多。这一回美国老师讲的,基本上涵盖了前两次课程的内容(当然主要关注美国,而以前的课程会关注中国)。但是内容再多,大家关注的也就是自己的那一摊,我觉得不是很好。比如班上有人一直对菲律宾移民感兴趣,课程论文就打算做菲律宾护士的外流问题,但外流的也可以是电脑工程师之类的,我实在看不出护士跟其他专业的移民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的课程有什么关系。也许博士阶段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吧,在所有课程上都做自己的题目。但是我计划中的博士论文题目好像实在没法联系到健康问题上,所以我还是设想了一个更贴近课程内容的话题:中医。
我的灵感是来自于一本书: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Medicine Paul Starr著。这本书写于二十多年前,在美国医学社会学届占有崇高的地位,曾经获过普利策奖,也确实写的不错。它基本上是一部美国医学史,但是关注了影响医学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该书的主要思想是,美国医学虽然如今非常的强势,医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极高,但并非一直如此。在1850年左右之前,美国医学非常的孱弱,首先是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放血疗法被广泛应用,既危险又无效。反之当时各种替代医学大行其道,比如顺势疗法,汤姆逊医学之类的,这种医学一般是用一些草药,虽然没有证据会有用,反而比当时的正统医学要安全一些。另外当时也是任何人想做医生,只要挂牌就好了,没有什么监管。但后来医学越来越进步,有效的疗法不断出现,特别是巴斯德细菌学说一出,医学对抗各种传染病的胜利,大大地提高了其地位。逐渐地在美国行医需要接受正式的教育,要取得执照,不然的话医保不会覆盖,大众也不会认可。
于是我自然就想到中医了。很明显在中国,国家鼓励中医,中医享有同西医基本同等的制度地位,三甲医院都要设立中医科(不管有没有人看),医保覆盖中医,有公立的中医学院,有中医药管理局。这跟美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各种替代疗法也很多,针灸、草药、按摩、脊医、甚至祈祷等等,但大部分医保是不会报销这些费用的。我的题目就是:为什么西医发展了,中医还享有官方地位?于是我在课上介绍了我的选题,好像大家还都比较感兴趣。包括老师在内。大家都不知道中国有中医院校系统和中医药管理局,以为中医是一种自生自灭的东西。老师比较见多识广,说我应该在论文里讲讲中医学院和管理局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另外他说中国跟哥斯达黎加、印度喀拉拉邦这三个地方一直跟医学社会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为什么这几个地方人均GDP和医疗投入很低,但是人民的健康水平却还不错,可以同更高收入的国家相比。他知道在过去赤脚医生(bare-footed doctor)制度发挥了作用,但他想知道中医在其中起没起作用。我心想应该是没用吧,我是不怎么相信中医有用的,赤脚医生也是有青霉素之类的西药可以用嘛。我想中国从解放前的32岁的平均寿命到文革结束时大约60多岁,主要原因应该是战乱解除了,饿死的人少了;传染病的传播控制住了,其中药物有作用,但卫生和营养的作用应该是更大的。如果中医那么有用,古代就不会老是有那么多大疫了。当然这都是假说,应该检验。
不管怎样,我自己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选题,完全可以做成博士论文。可以从政治的方面考虑,如民族主义是不是发挥了作用,毛泽东的影响有多大。可以从改革开放以前西医西药的稀缺性入手。改革开放以后,中医还保有正式的制度地位,那就应该跟商业化有关,无数的药厂、种植基地、药材市场、中医师和教师、政府等等,都因为中医药获利颇丰,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研究遇到的问题是有用的文献不是很丰富,即使中医史的资料很丰富,但是从中医为什么享有正式地位这个视角去探讨的非常少。原因是大部分中国社科学者都相信中医确实有用,既然有用,那么成为医疗系统的正式组成部分就不奇怪了。但这个假说是大有可疑的。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My Will

    今年早些时候有一个朋友在异国他乡孤独地猝死了。翻校内日志还能看见他的评论,不过是一年前的,页面还能点进去。现在他死了好几个月,我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2010年春天我即将出国,他从欧洲回国探亲,在北京有机会见了一面,当时有筹划再会,但其实想想他跟我回国的日期完全是错开的,就算他不死,估计也是很多年见不到的。
    人生其实是很脆弱的,古人特容易因此有悲凉的感觉。现代医学发达,所以我们常会假设亲人、朋友永远都在那里等着你,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谁也不知道小概率的事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应该提早交待一下。但是太大张旗鼓了别人会以为你是不是要想不开啊。于是我觉得在这个没什么人看的blog里面写我的遗嘱,希望不要有人误会,我写这个只是以防万一。
    1、物质上的遗产我是没有什么可以可以安排的,我的好朋友们(也不用列个名单了,平时谈得来的都是朋友)可以随便从我的东西里挑件纪念品,电脑和移动硬盘这类包含很多个人信息的除外,剩下的都由我父母处置。
    2、我觉得最需要交待的是,我的有用的器官要尽可能的捐出去,我申领驾照时也会做这样的承诺。如果死在美国,就葬在美国,我喜欢我上学所在地的Oakwood Cemetery,请挑一个高一点的地方,不要在低洼处。如果死在中国或者别的地方,就火化,骨灰撒未名湖,如果父母愿意保留骨灰的话,那么就撒一半在未名湖。
    没有资产的人遗嘱果然很好写。

10/21/2011更新一条:如果确诊脑死亡了就不要用人工支持了。如果植物人状态两年以上,就撤了支持,饿死掉好了。两种情况下都要捐器官。

Transman


(原文发表于2010年10月9日)
昨天偶然发现我系一枚帅哥写的文章,看完大惊,原来他曾经是女性,几年前开始使用雄性激素,并做过胸部手术。他的变化如此成功,以至于我完全没有发现他是transman(女变男的变性人)。之前只是有看到过一个德国女运动员变成帅哥,以及transman生孩子的新闻。现在身边人写文章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读后感觉还是很有意义的,大意如下:
他首先批评了美国的各路“砖家”。他不同意美国精神病协会(APA)著名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的性别认定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污名化,因为性别本来就不是二元化的,而是有很高的多样性,很多变性人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disorder。
他又批评了大众媒体对于变性人的看法(虽然很多媒体在报道变性人时是持比较同情的态度)。他说美国砖家做电视节目嘉宾(如奥普拉秀就请过这类砖家)最喜欢灌输的一个想法就是,变性人就是男性的身体里藏着一个女性的灵魂(或相反),导致他身边的人经常问他是不是这样想,实际他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
他说他用雄激素只是为了让声音变粗,并不是为了迎合他刚批评过的那种男性-女性的二分。他做缩胸手术也同样道理,他只是为了让胸变小而不是变成男性(看到这里我真觉得有点费解)。
然后就转到了他的经历,他说他吃药手术之前害怕之前的女朋友会离开他(因为他女朋友是个拉拉),还害怕家人不接受,但后来都还好。不过有次去医院,因为病历填了女性,被医生打量了半天,还掀开衣服看胸部,导致他落荒而逃。再有就是上厕所要十分小心,有时候要找个不分性别的卫生间要走很远。
看了之后不免联想到中国,觉得大概在宽容度上中国并不比美国差,实际上中国人最不喜欢多管闲事,除了自己家里人,很少人会抱着什么宗教思想去评判别人。而中国人特别在乎孩子的私生活,大概跟计划生育也有些关系吧。

最Cult的电影


(原文发表于2010年10月30日)
今天在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叫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确切的说这不是”看“电影,而是在开party。。。先粘一段不知道哪里来的介绍:
“《洛基恐怖舞会》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cult film。影片结合了恐怖片、歌舞片、科幻片与同性恋扮装甚至吸血鬼的内容,再加上摇滚乐和反社会常规内容的辅佐,受到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
     如今,《洛基恐怖舞会》已在全球拥有大批忠实的FANS。本片原本是理查德·欧布赖恩(Richard O’Brien)在英国自编自演的音乐舞台剧。该舞台剧由于受到众多观众的欢迎,于1975年被美国导演吉姆·沙曼(Jim Sharman)搬上大银幕,并在洛杉矶进行了首映。影片上映之初,票房并不理想。但出乎影片制作者意料之外的是,时隔一年之后,当影片在一些影院的午夜场播放后,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在影片放映之初,一些观众主动模仿影片中角色的对话,跟随音乐鼓掌,又唱又跳。这种影迷自发性的互动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传统,最后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仪式。每当影院在午夜时段播放该片时,整个剧场就会变成一个狂欢的海洋。观众们会自行盛装化妆成自己喜欢的片中人物参加狂欢。每当影片正式开始播放后,台下的观众就会立刻进入疯狂的状态。整个影院会充斥着歌舞、叫喊、脏话和漫天飞舞的纸屑和卫生纸
     影片忠实的FANS早已将《洛基恐怖舞会》各个环节的互动节目熟记在心,甚至对影片每句台词和每段歌曲都倒背如流。可以说,《洛基恐怖舞会》这部电影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影片本身,它更大的意义在于给全世界热爱《洛基恐怖舞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聚会,发泄和疯狂的场所,以及由此诞生的“洛基恐怖秀”影迷群落。时至今日,《洛基恐怖舞会》仍然是很多电影院每周六的午夜场中必放的影片。而同名舞台剧更是成为百老汇的常规演出节目之一。该片的FANS会在每年都自发举行一次关于《洛基恐怖舞会》的庞大聚会。《洛基恐怖舞会》已经成为少有的观众可以与影片做同步互动的影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
其实电影本身比较无厘头,倒是没什么特别的。搞不清楚douban上有些只看了碟的人是怎么写出一大篇热情洋溢的评论的。这个电影恐怕只有在影院跟一群fans看才能达到它的神奇效果。我是跟一群美国人去的,他们准备了几袋大米,每人一个哨子、纸帽子、塑料雨衣、乳胶手套、打火机,一堆报纸、扑克、切片面包、n卷卫生纸……
一进场就发现几百观众里有一小半都化装了,有几个男的穿了一身黑丝,有人只穿了一条金色小内裤,花样百出。然后电影开始了,大家开始四处狂撒大米,好多人事先穿了雨衣。我猝不及防,被弄的到处都是,然后奋起反击,大概扔掉了我一周的饭量……
然后不靠谱的情节就开始了,电影里一男一女在雨中走路,头上顶着报纸。忽然电影院里不知道谁开始洒水……所有人都把准备好的报纸顶在头上,随着情节点燃了打火机举在空中摇动,我还以为要点报纸,还好没有……然后是一段歌舞,很多观众在此时冲上舞台(我也被拉上去了……),随着节奏跳电影里面的很奇怪的舞,最后一起躺在地上……然后回座位接着看。
下面有一段比较像弗兰肯斯坦,有个异装癖科学家造了一个裸体帅哥……后来有一段混乱的追逐戏,有一句电影台词是:“Great Scott”,忽然大家开始到处扔卫生纸(美国有个有名的卫生纸品牌叫Scott),成卷成卷的卫生纸在空中化成弧线,美国人还教我怎么把卫生纸扔得好看……还有人浑水摸鱼扔了热狗肠之类的……这时候我身上已经堆满了卫生纸和大米,都懒得清理了。中间随着电影情节大家还一起吹哨子,扔扑克牌,扔面包,撕手套。例如扔面包对应的情节是,男主角举杯说:“Toast”...然后大家就开始扔toast了。。。
基本上大部分观众都看过n遍了,所以每个情节都在大家意料之中。比如某女主一出现,大家就狂喊Slut,某男主一出现,大家狂喊Asshole,某角色一出来,大家就喊:”怎么没脖子“、”脖子哪里去了”(因为那个人确实脖子很短……)。电影里面裸男在跳舞,化装了的裸男观众就出来跳舞……没有一分钟大家是在安静的看电影,倒是一直在表演。电影结束时,影院一片狼藉,不知道他们要怎么收拾残局,并且靠啥赚钱的(全价10刀,学生8刀)。
这电影实在是太欢乐了,以至于我开始设想要是在中国搞一个类似的会是怎样。我觉得中国电影里面最有潜力变成这个样的大概是《无极》……设想一下大家穿成陈满神、张荡妇的样子,然后随着电影情节开始扔馒头、扔花瓣,大骂演员和陈凯歌……那一定是很有趣的。或者《大话西游》,这个片足够cult,而且fans也够多,几百人齐背台词应该是挺壮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