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司马缸砸光


(原文发表于2011年1月6日)
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让人目不暇接,所以大家注意到的东西都不太一样。我一直对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很有兴趣,这几件馆方故意摆在一起的瓷器正体现了这一点。虽然这几件东西分别是日本、荷兰和英国制造,但主题都是一个:司马光砸缸。
先看一个馆藏里没有的,网上搜来的图,是中国的司马光砸缸故事(虽说是当代人画的),这小孩是随着水一起流出来的。这是中国瓷器上很常见的主题。
然后是大都会的馆藏了:这一件是日本造的八棱盘(1700-1720),这个盘让我这个普通人看,会觉得是中国造的。不过博物馆的标签指出,这个跟中国原版故事有所不同,多了一个女人。她已经快把小孩从缸里拉出来了,司马光砸缸的举动就有点多余了,当然,可以争辩是砸了之后女人才出现的。姑且称之为“司马光一郎砸缸”吧。
根据介绍,下面这个浅碟(saucer)是中国造,但在荷兰装饰的(1730)。不是太得懂这是怎么一回事,可能是中国的瓷坯,荷兰人画的。蓝本显然是日本的那个瓷器,但看图中女人的高鼻梁和司马光的大眼睛,能够看出来有点西洋风,还有后头的竹子居然成了棕榈树的样子。
下面这个盘就比较有趣了,是英国切尔西在1752-1758年间造的,可能是照着荷兰的那个画的。这个低劣的制造技术我们先不论(英国瓷器后来是进步了的),故事是大大的走形了。标签上说,他们显然不知道这故事的本来面目,给解释成了“井中的淘气鬼”。那个缸被画成了一口井,司马光成了在井边幸灾乐祸跳舞的...至此这故事中的缸没有了,成了司马缸砸光。
当时就觉得摆这套东西的人很想表达点什么,回来一搜,发现大都会亚洲部的主任屈仁志曾经专门推荐给中国国博的工作人员看,那个工作人员回来之后写了篇东西,专业的人士果然考虑起东西来可用的材料更丰富一些。文化的交流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从古至今一直绵延不断,绝不是到了近代才有的。不能把任何一个文明想象为孤立发展的。那篇文章很有意思,可以看这里

没有评论: